收起
少年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,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,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格。/乔治·桑
关于青春时期的伤痛和渴望,成年之后回望,那种情感一直在默默影响我们。
《莲花白》是继宁不远《米莲分》之后又一部中篇小说,是“黑山”系列小说的第二部,以作者在老家的上学经历为背景,写女孩之间微妙的友谊和初恋的懵懂情愫,语言质朴,情感细腻饱满。
3 月 2 日(周六)19:30-21:30,作家宁不远将携新书《莲花白》,与青年学者贺嘉钰、独立策划人张天娇,一起来到单向空间·郎园station店,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回溯青春的烂漫。
米莲分和莲花白
宁不远《莲花白》新书分享会
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(北京纺织仓库南门)D3-1座
饮品+留座票 39 元
新书+饮品+留座票69.4元
#嘉宾简介
宁不远
写作者、远家YUANJIA品牌创始人。曾出版绘本《远远的村庄》,散文集《素与练》《丰收》等书,中篇小说《米莲分》入围2023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。
青年学者,文学博士,纽约大学访问学者。研究中国当代诗歌史,兼及小说诗歌评论。著有评论集《等光来》,研究文章发表于《文学评论》《文艺争鸣》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等刊物。 读库编辑、独立策划人;原腾讯新闻高级编辑、主持人。关注社会议题,多涉及医疗、航天、人工智能及生命科学等领域,连续多年主持腾讯新闻系列术野直播《生命直播》,纪实系列直播《回家的礼物》《星空/空天对话》,知识分子·赛先生《诺奖黄金周》。参与策划并主持腾讯新闻《一个人的车站》《探秘北纬三十度》十二小户外探险直播,《AlphaGo与李世石东京对战》等。策划、运营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有声专栏“布谷学社”、小程序“布谷FM”,制作音频产品读库立体声《叛逆在民间》,腾讯谷雨工作室非虚构音频专栏《莆田弃女》《历史人物正反面》《近代日本人如何看中國》等。
《莲花白》
《莲花白》从一种气味引发出对一段青春往事的回述,同时也有对现在一个县城悬而不决的命运的探究。少女之间的友谊与猜疑,爱慕与排斥,淡淡的笔调写来,却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难以释怀的沉痛。而此时生活在即将被淹没的县城中的人,处在一种不确定感中,未来尚不可知,往事就更不愿去提及。主人公近乎执念的追忆与探寻,又将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制造出新的紧张和矛盾。 #宁不远:40岁开始写小说,是一种幸运 撰文、采访/ 南飞 读完宁不远的第二部小说《莲花白》,好像读完了自己的青春,想要它更长一些,又希望它就此结束。那种无法言说的,女孩友谊中的“丰富幽微”之处,我想,只有女性才能感同身受。 我们今天见到的宁不远是一位写作者,但她同时还兼顾其他身份:她是位主持人,曾经拿过金话筒奖;由她开创的服装品牌远家在网络上已经拥有了40多万会员;她还经常以话剧演员的身份登上舞台。 宁不远40岁才开始涉足小说领域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其小说处女作《米莲分》入围了第六届宝珀理想文学奖决名单,第二部小说《莲花白》则登上了《收获》文学榜2022年度中篇小说。 这些肯定,连同豆瓣上那些中肯的评价,对于一位新人来说,无疑是一种鼓励。宁不远将自己40岁写小说当成一种幸运,她在《莲花白》的后记中写道:“开始小说写作之后,内心常出现一种‘寂静的狂喜’,这是一种浓度刚好的喜悦与稳定感。” 01出走与返乡:从《米莲分》到《莲花白》 宁不远的两部小说《米莲分》与《莲花白》皆以其亲身经历为原型。虽是两个不同的故事,但我们依然能在其中读到某种联系,诸如,它们都关乎女性,它们似乎还关乎一对关键词:出走与返乡。 小说《米莲分》的名字来自于故事中的一个裁缝。这是一个关于三代女性出走的故事。“阿西婆婆”因为家里的洋芋不够吃,投奔了个男人,“米莲分”跟着个照相的人跑了,多年之后又回来,“秀宝”则自己跑了。 “跑了”,小说里,人们在提到一个女性的出走时,总喜欢用这个词,说男性时则不会。一个表达出走的词汇,因为性别的不同多了一份含混不清、暧昧不明的贬义。奇怪的是,人们似乎又对“跑了”那一头所连接到的远方,充满一种向往和期待。 作者的第二本小说《莲花白》以“我”(米小易)出走多年后的一次返乡展开,小说写到,作为一个中学时在班上本不起眼的人物,“我”因为到达了远方,而被同学们记住。而这种对远方的迷恋,在小说开头就已经表明:“远方,是一种更高级的存在”。 与远方相对应的是,小说对成昆铁路多有笔墨。 这条全长近1100公里,过桥梁991座,穿隧道427条的铁路,堪称“奇迹之路”。宁不远回忆,“那个时候,在闭塞的小地方,铁路已经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,你知道它在那儿,但它和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,因为你可能一辈子都呆在这儿,而火车在铁路上呼啸而过,你又知道它可以把你带到远方,外部世界都要通过它来连接。” 02马桶与皮箱子:暗藏在文字里的“不安” 正如小说人物在抵达远方后,兜兜转转折返故乡,哪怕只是一次短暂的停靠,作家宁不远,又何尝不是在文字中“返乡”? 两部小说的主角“米莲分”和“米小易”,都随家乡米易姓“米”,《莲花白》索性用了米易盛产的一种蔬菜作为书名。 宁不远喜欢吃莲花白,尤喜水煮莲花白蘸煳辣椒。在北方,莲花白还有另外的名字,包菜,又或是卷心菜。这是一种不用怎么精心呵护也可以长得很好的蔬菜,就像大人们眼中的小孩,总那么皮实。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。小说从煤油炉子煮莲花白的气味开始,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女孩子之间的青春往事。宁不远将故事设定在一座即将被淹没的、停止生长的县城,读者跟随女主角驾车穿梭在回忆与当下的时空之中,一种不确定的情绪和焦灼、紧张的氛围,随着“米小易”的遭遇在文字中蔓延。 小说提到了一个关键意象:皮箱子。这是“米小易”的妈妈留给她的箱子,也是读初中时那段沉痛经历的物证,这只箱子一直跟着她,上高中、读大学、工作、结婚、离婚,永远躺在她的床底下,哪怕空着,也一直呆在那儿。 小说写道:“顺脚一推,箱子就滑了进去。”这样轻而易举的动作,就像过去对一个人的影响。“很多时候,我们会说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新的人了,但很快,又会发现,生活留下的烙印一直在影响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。”宁不远谈道。 而《莲花白》里的箱子,又会使人联想到《米莲分》中的那只马桶。如果说,“米小易”床下的箱子,是过去经历赋予现在的不安,那“米莲分”克服重重艰难搬回家的马桶,则是主动选择的不安。 她是“黑山”唯一的裁缝,第一个骑摩托车的女人,第一个种不结果实的花的人,也是唯一坐着屙屎屙尿的人。这些看似异常的举动,似乎也回答了女性们的出走心理,即想要在平淡普通的生活里,超越一种庸常。毕竟,“看似普通的女性的人生,没有哪个是真正的普通。” 03反高潮与无结局:那些人生的不得已 阅读宁不远的小说,似乎总是在被一种“无结局”式的人生挑衅:《米莲分》里,那个衬衣扎在裤子里的男人是谁?“米师傅”在外面的世界经历了什么?《莲花白》里,那本《傲慢与偏见》去了哪里?“李美”故事的背后,是否有另一个秘密? 作者统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 除此之外,每每看似即将迎来高潮之处,故事里的那股炽热又会从文字里开辟一条小道,放肆溜走。宁不远将之称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博弈,而这似乎又是生活本来的样子,“命运充满随机性”。 在“米小易”完成返乡驾车折回机场的途中,再次经过“大春”的加油站时,本来已经决定看见“大春”,她就停下,但车一经过,熟悉的身影出现时,她一脚油门就踩了过去。 有人说,这段很酷。宁不远解释道:“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,在某些时刻想说的话就是说不出来,决定性瞬间就溜走了。” 而关于曾经那些不好的遭遇,她则更多是通过写作,去体察那些“人生当中的不得已”。在《莲花白》里,她试图理解、成为每一个人物,她是“米小易”,是“李美”,是“小维”,也是“大春”,在《米莲分》里,也是如此。 她提到,“真正的伤痛和悲剧是所有人都没有做错事情,但是结局不好。命运本身的那种悲剧比明确的恶意造成的悲剧,会更大一些,每个人其实都有人生的不得已”。 04现实的“近”与小说的“远”:写作是一种高峰体验 完成《莲花白》的初稿。宁不远花了仅仅三个月,相比于第一部小说,似乎顺了很多。她坚持每天早上写作,将孩子送去学校后,一杯咖啡下肚,又或是冲个澡,就开始写作。 灵感不挑时候,随时都能降临,她在手机里打开备忘录,及时记下,以防忘记。写作是一种高峰体验,“它调动了你所有的生命经验,你的专注,你的创造,你的过往和当下。写作期间,你的一切都以此为原点。从另一个角度讲,小说写作几乎吞噬了你的日常生活”。 小说刚出版那会儿,她整天都盯着豆瓣,打捞评价,突然有一天,她决定戒断这个行为。在她看来,外部评价是一套系统,作家自己也应该形成一套系统,而在她的系统里,从一个作家的成长来说,《莲花白》显然比《米莲分》更加成熟。 因为故事大多来源于自身的过往,加上有了上一部的磨砺后,这部小说的写作过程更顺利,但她也警惕这种顺利,所以焦灼和反思也总是伴随在写作的过程里。不过,相对于上一部,她说,“倾向于享受的时刻稍稍多了些”。 有人认为《莲花白》的写作是一种“疗愈”。她不赞同。她开玩笑道:“40岁不是白长的。我的疗愈早已完成,我将自身的经历客体化或者材料化了。这部小说的最终呈现,已超越了我自身的经历,我和小说互相将对方送到了更远的地方。” 而关于40岁开始写小说这件事,她曾在小说的后记里表示,“幸好是现在才开始写”,“倒不是说如今的我到了最佳写作年龄,而是对自己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:我是个长得特别慢的人,越晚开始,准备越充分,小说里的遗憾就越少”。 米莲分和莲花白 宁不远《莲花白》新书分享会